清明时节似乎总是带着些许愁绪,今年的清明,自是不例外。然而哀思寄罢,倒有些释然,反而更欣然赏玩春意,想必如此,才会有清明踏青之习俗吧。

       总觉得最近实在过于懒散了,闲暇时光,一直心心念念的徜徉古文典籍中,要不就是绞尽脑汁,设计一些奇思妙想的细节让小说里的小伙伴们更鲜活一些,反而折腾的几篇游记都没有精力去写,如今才磨出一篇如此的清明小文留念,实在有些惭愧。

       春季的欣喜总是太多了,清明刚到,自己就迫不及待的收拾东西,直奔茶庄,心心念的要去寻明前的绿茶。平时买茶倒是不少,如今这般倒显得有些矫情了,只是,一来新茶刚上,清寂了一冬的绿茶终于雅致的登了台,若不去细品,倒是辜负了好茶,二来,自己也确实没有了可泡的绿茶,实在按捺不住心许已久,于是坐车一路颠簸的跑去寻茶。 
       小时候很喜欢去的地方一是书店,二是茶庄,如今也是不改旧习。简简单单的茶庄,总带来太多的欣喜,各类茶优雅的端坐那里,等着有缘人跑去品评。cc曾说过,爱上一本书,如同爱上一个人,于熙攘之间,一眼便能产生莫名悸动,心里一个声音在喧嚣,我要带她走,千山万水也要带她走。我想,于茶亦如是。
       端坐案旁,一壶香茗氤氲,两人由茶而相识,于是远远近近的聊着,不亲昵,不疏远,中庸守礼的距离让人感觉很合适。我喜欢跑去茶庄品茶,请教各种有关茶的知识,却并不喜欢他们标准格式化的功夫茶,在我看来,茶道一为道,便总需要有些每个人的性格感悟在里面,厚重亦或轻灵,总在随意之间流露,方让人感到自在,若是一味标准化的茶艺程式,以至于每个细微动作似乎都是练习好了的,那便不是茶道,甚至不是茶艺,只是一种机械化的重复,于茶于客,都显得刻意。刻意的“雅”,便不成真正的雅。总让人可望不可及的雅致,脱离了生活和本真的生命状态,似乎也失去了一种鲜活,只能走进橱窗供人赏玩了。好在,此次,没有这些,茶艺师随手冲泡着,娓娓叙述着茶色、茶香,互相聊着简单的家事,随意而自在。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说乎?”双方淡淡的喜悦,泡茶迎客,这样的买卖,有些人情味,也有些文化的温度,大家相谈甚欢。
       西湖龙井,色泽碧绿,冲下去,香气内敛,细品,淡然,回味,如同江南小生, 儒雅含蓄。及至碧螺春,气质陡然转变,经水冲泡,香气陡然跳跃着欢脱着舞之蹈之,由于带有白毫,沉底瞬间,“白云翻滚,雪花飞舞”,春意霎时间漫天翻飞。据说,洞庭碧螺春采用茶树与果树交错种植方式,以致茶中,有种淡淡的果香。想必是一冬过的实在有些清寂,每天近似清修般的看书,学习,练字,甫一回暖,便终是耐不住寂寞了,跑跑颠颠的去寻春,于是,也不再选择含蓄内敛的龙井,径直选择了香气有些华丽的碧螺春,如同牵手一位春山浅笑的诗意女子,一同回味春的悸动。
       回来的路上,找到了一家不出名的陶瓷小店,于是又是一阵雀跃。淄博各处的小城小区,虽不及京都繁华,然而许是千年前百家争鸣的那场文化盛宴过于华丽震撼,如今,在这齐国故都的周边,总还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未曾消散的余温。偶尔路过的齐国仿古建筑,偶尔出现的古车图案,以及各类祠堂纪念馆,总是太过巍峨浑厚,而这家小店,又太过平淡,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的,但贵在物美价廉,平民的价格和精细的瓷器,只要有心,这种精巧的茶文化就那么轻易的走进寻常百姓家了。何况沾着博山陶瓷的光,在老家,反而能淘到不少极好的瓷器,这对于我来说,实在太幸运了。店里的精品实在是不少的,无奈已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功夫茶具,一时又没有太多的橱柜可以摆放,于是只得挑了一个哥窑茶叶罐,给母亲挑了一套大号青花瓷茶具。最近很喜欢龙泉青瓷的茶具,细腻温润,实用又是格外亲民的,哥窑的冰裂端庄大气,弟窑最是钟爱梅子青,润泽的绿,一如春季江南梅子初绿,细雨缤纷,落英袅袅,有种春天的味道。于是,就这么欢喜雀跃的满载而归,自是觉得此行不虚。
        清明的踏青,就在这几两清茶,几盏细瓷中悠然远去,回家的时候,天已暮,风已凉。若以旁人的眼光,我这趟外出,实在是无聊的可以,但于我,却倒是甘之如醴。有时,多寻些如此去处,给自己一方清静,多了解些功利以外的事情,倒是不负岁月罢。人于尘世,若不留些趣味于己,生命当是何等乏味无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