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来,我保持着一个习惯。每读完一本书,就在那本书封面的内侧写上自己的读后感。有感或者无感,总是要写一写,作为读完一本书留下的回忆。很多时候,一本书给人的影响并不是在刚读完的时候。

  或许是我去读一些书太早了。我读的书很杂,唯独有一点我贯彻着保持每年都看名著。不分国内国外,不看评价,只等偶然相遇在书店。顺眼就读。零零散读了很多。可我终究太年轻,人生阅历不足。阅历的短缺不是靠读书就能丰富的,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情冷暖的体验一点点丰富起来的。满打满算,我的人生只过了十七个年头。名著的真正含义,我读不懂。读完就只有一个感受:懵。我读过了,有些事不知不觉的就发生了。

  那年我读《围城》用了一整年。因为里面偏白话的语言我读起来很吃力。读了不到一半,就弃置书桌。过了大半年,我突然拾起来继续读。发现有趣了很多。直到看到最后方鸿渐听着那个坏掉的闹钟滴滴答答响了五声,自己在五点的时候的想法又是怎么样。我有些无奈。只是看到了方鸿渐的失败人生。我自己写下了对于剧情对于人物,对于文笔的评价。可我还是看不懂,不懂前人的评语指出的东西在哪里被提到。不懂一个个鲜活人物们映射的是什么。

  半年后看到自己碌碌无为的样子,才真正明白那些人物的含义。这本小说,未来我还会再看一遍。真正的名著书写的不知是文字,更是对人性的思考。也许那时候,我能看出更深层的东西。看不懂的名著,也在影响着我的行为方式。

  像是情景代入,又像是小说的剧情被放置在我的身上。这种感觉很神奇,也许某一天,翻开一本名著,自己和里面的主角性格行为方式,竟然相同。那些看过的小说,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的行为方式。不知不觉间,去体会小说里的人生百味。那年我看了一本名叫《今生只做红尘客》的传记。

  它不是名著,我看完也只是觉得那个历史人物实在是太作了,一次次借佛逃避,一次次动了情却辜负佳人。朋友看完问,为什么他不安定下来,找个喜欢的人。

  我如今也在问自己,为什么一次次的伤害着对方。自己从喧嚣里来来回回,毫无唯一得到的是残破不堪的心脏。相见恨晚,所以总在告诉自己还有下一个等着自己。彼此交心却换来的是一方真心付之流水。他是个不守戒的和尚,享受着红尘的焰火,借佛保护自己。他在逃避,逃避自己的错误,让别人为他心疼。我总是给别人一个弱势的形象,把错误推给别人。就像传记里的女子觉得亏欠他,余生都像是在赎罪。

  我也对一个人赎罪,这一次,我不再是那个逃避的的假和尚,我只是我。

  读书读书,看完一本书,想要表达自己的理解,可不是一篇感慨可以解释的。读书不只是学习知识,更是对人和人性的解剖。

  读后不一定有感,可是不读的话,你就错失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。一旦迷失,想要被点醒,可就难了。